跳到主要內容

平平都是鹿,為什麼奈良可以餵,但宮島不行?

 「日本三景」之一的宮島(嚴島),除了神社、楓紅、大鳥居之外,島上的梅花鹿也是吸引遊客前來的理由之一。但是宮島的梅花鹿與奈良的梅花鹿,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;在宮島幾乎沒有地方可以買鹿仙貝,也不允許遊客餵食鹿群。為什麼宮島的鹿不能餵?餵了又會怎麼樣呢?這說起來就是一段很長的故事了 ……

原本宮島上的鹿,是可以餵的

其實在 2007 年(平成 19 年)以前,宮島上不只可以販售鹿仙貝(鹿せんべい),地方自治團體(類似台灣的鄉鎮單位)每年還會提撥一定的預算,用來購買飼料、餵養野生鹿群。但是「飽暖思淫欲」,充足的食物供應讓島上的鹿隻數量大幅增加,活動範圍也跟人類聚落開始重疊,進而對彼此產生影響,鹿群入侵農地、騷擾遊客、店家、隨地便溺的問題也層出不窮。 

於是官方為了抑止鹿群的不斷增加,便從 2007 年起停止島上販售鹿仙貝,更在隔年的 2008 年頒佈新管理辦法,禁止島上的居民或遊客餵食鹿隻;主要除了減少鹿群因為覓食入侵人類生活領域外,也預期減少人為食物供給的干擾,能讓鹿群的繁衍受到壓抑,並維持野生鹿群在大自然中覓食的能力。

說不餵就不餵,有問過鹿嗎?

從 12 世紀的文獻紀錄中可以發現,鹿群很早就出現在宮島上,當時人們還把鹿當成是「神的使者」,給予牠們特別的地位。在太平洋戰爭之後,由於島上鹿群的數量急速減少,當地居民為了維持鹿群的存續,紛紛採取各種保護措施,更向地方政府請命制訂「鹿保護條例(昭和 24 年,1949 年,佐伯郡宮島町制定)」,明文規範為了保護鹿群:島上禁止殺害鹿隻、禁止飼養犬隻(以免狗會攻擊鹿群)等。 

隨著連結新大阪到博多的「山陽新幹線」開通,宮島的觀光客大幅增加,島上的鹿群也因為被視為是「觀光資源」,得到地方政府更多的照顧與保護,不只島上開始販售鹿仙貝,還會每年提撥兩千萬日幣的預算來添購飼料、餵養鹿群,直到「鹿滿為患」、地方政府的預算捉襟見肘,所有保護鹿群的措施忽然在一夕之間嘎然而止,早已習慣餵養的鹿群,也只能一頭霧水的在島上自生自滅 ……「為什麼忽然間就沒有食物了呢?」

跌落神壇的鹿群

宮島上的鹿群,從一開始被稱為「神的使者」,到後來變成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「觀光資源」,一夕之間又變成過度繁衍的「有害動物」,這地位轉變實在令人不勝唏噓。

而當人們對待鹿群的態度產生 180 度大轉彎,也難免會出現一些「轉得很硬」的軌跡:例如早年在宮島的觀光文宣中,不難看見「宮島鹿是神明使者」的大量宣傳,但現在為了餵養禁令,類似的說法刪得一字不剩。

人們開始大力推廣「烏鴉」才是宮島上真正的神之使者,再三強調「嚴島神社」的創立神話,源自於烏鴉的引導。不知此時的宮島烏鴉,倘若知道自己受封新一代「神使代言人」,會不會在榮寵之餘,也感到一陣瑟瑟發抖呢?

人逼鹿反,落草為寇

國際上在處理區域紛爭時,通常會開設所謂的「人道走廊」,在某段時間內,讓一般無辜百姓有機會能逃離紛爭地區,暫時確保生命與人權的安全。但是宮島上的梅花鹿,顯然沒有機會展現什麼「鹿權」,人類在忽然間就斷了所有糧食供應,鹿群們連抗議或搭船逃走的機會都沒有。再加上宮島畢竟是個「海島」,土壤鹽分較高、長不出足以餵飽鹿群的草地,這不等於是消極的想「餓死鹿群」嗎?

於是不願意坐以待斃的鹿群們,只好翻找鬧區的商店街垃圾堆來找食物、覬覦遊客身上所有看起來好像可以吃的東西、甚至連路邊的圍網、貼在告示牌的海報都拿來咬上幾口。反正餓死也是死、吃了塑膠袋噎死也是死、被卡在圍網上傷重不治也是死,也顧不得什麼和諧共生,人與鹿之間的衝突也更為加劇。

「鹿道」救援組織!

由於宮島的「餵鹿禁令」並未經過完整的溝通,對於反對方的意見也沒有配套處理辦法,又加上這道禁令屬於「勸導」性質,沒有直接的罰則。於是就有一群自主集結的志工團體,積極投入了宮島鹿的照護行動,以米田夫婦為首的志工們,在這 16 年來,每週日都會開車載著募集而來的 400 多公斤蔬果食材與穀物飼料,在宮島上的幾個定點餵食鹿群。

 但不同於一般街邊餵食流浪貓狗,卻不幫忙節育送養的「餵道人士」,這群餵鹿志工除了張羅餵食之外,也想方設法的替宮島鹿群奔走請命,甚至還願意支付鹿群的節育費用(雖然被官方拒絕了),只希望人們對待鹿群的方式可以更溫和友善一些。而且在餵食定點的選擇上,志工們也漸進式的把鹿群吸引到遠離鬧區的地方(例如前一篇所介紹的大元公園週邊),盼望能讓人類與鹿群之間,能創造出夠雙方喘息的緩衝空間。 

如同面對流浪貓狗的兩難,雖然近年來,人類社會已逐漸重視永續的「生物多樣性」,但其實人類與所有物種之間,仍需要有更多的溫柔與友善,才有和解共生的可能。「宮島鹿」這道習題的解方,實在值得我們大家在驚呼「小鹿好可愛」時,為此再多想兩分鐘 …… 。

鹿」是人走出來的

如果想支持這群餵鹿志工,可以追蹤他們的 YT 頻道:「宮島の鹿さん」,而志工們也製作了 line 貼圖「Deer's daily Sticker」,販售所得將全數使用於宮島鹿的保育與照顧。

如果認同他們的理念,也可以參與他們所提出的線上連署活動,連署內容包括廢止「餵鹿禁令」或在島上種植可供鹿群食用的植物,或以化學節育方式降低鹿群繁殖等。

想瞭解更多有關「宮島鹿」的資訊,也可以追蹤 IG 帳號:okamototakaaki37,或關注志工 米田太太的部落格「廣島宮島鹿通信」,還有志工們對相關議題所整理出的懶人包,可點擊連結查看相關資料。

【同場加映】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履歷表學問大!台、日習慣大不同

原先打算從阿蘇這一站開始,就要進入打工的找工作階段,但在抵達的當天,看著四周綠油油的稻田就決定作罷,立刻改將這段換宿生活,定調為「好好觀光&打工前的準備」。但不知道是 Guest House 老闆娘 Tomo 常聽我哀嚎著擔心之後找不到工 作, 而心生憐憫,還是老天爺覺得拿著打工度假簽證的 我, 不能老是在度假,於是在某個午後 Tomo 突然問我:「梅雨季節時剛好是 Guest House 的淡季,所以我在空檔時會去打工,你要不要一起來呢?」對於這天上掉下來的工作,我豈有拒絕的道理。在一口答應後,著手準備日文履歷才發現,原來台日習慣如此大不同。 圖說:這款專為打工設計的打工版履歷表,裡面除了「履歷書表格紙」外,還有專用的信封袋(封口處有貼心的上膠設計),甚至還附有黏貼大頭照的雙面膠片,這也太貼心了吧! ‧打字 NG ! 原以為日文履歷,就是把中文版的履歷改成日文,再調整一下格式就差不多了,但 Tomo 卻帶我去百元商店挑選履歷表。而這些看似大同小異的履歷表,竟還細分著 A 4 版、 B5 版、一般求職版、轉業版、打工版等種類,不禁讓我好奇了起來,難道日本人到現在都還在手寫履歷表? 「用手寫的履歷比較有誠意,而且公司可以從應徵者的字跡中,看出他對工作的態度,如果連履歷表都寫的潦潦草草,那做起事來一定也是馬馬虎虎的……」聽完 Tomo 的解說後忽然明白,為什麼日本出版了這麼多「教人寫出漂亮字體的書」。 ( PS :由於日本跨國際的外商公司越來越多,所以近年也有接受電腦版履歷的公司,但心意滿分的手寫履歷還是主流。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‧藍筆 NG ! 買完履歷表後,回 Guest House 拿起藍色原子筆準備開始寫履歷,這時 Tomo 又一臉疑惑的問我「ㄟ!...

蘊含著旅人之心的設計旅店--神樂坂青年旅館「UNPLAN」

2016年4月一開幕就受到日本媒體注目,同年隨即拿下JCD日本商環境設計協會(JCDデザインアワード)銀獎,在 「 Booking.com 」、「 agoda 」 等國際訂房網的顧客評鑑中,始終維持在9分以上的高評價(滿分10分)……實在很難想像這所形容的是一間,一晚只需4500日幣(1300台幣左右)的青年旅館──「UNPLAN」。 唯有旅人才真正了解旅人 經營者福山大樹,高中時在瑞典當過交換生,大學時參與國際交流社團,並以背包客的身份旅行過 50 幾個國家 。他 豐富的旅行經驗, 讓他在規劃青年旅館「 UNPLAN 」時,不只是貼近旅人的需求,更超乎旅人的想 像。 雖然如此,當日本友人將這間履歷亮眼的旅店「 UNPLAN 」推薦給我時,我對於這些評價的可信度其實是相當懷疑的,畢竟如此耀眼的光環竟是來自於一間價位中下的青年旅館( Guest house ),實在太不尋常了。卻沒料到入住後,我也成為在住宿網上給予極高評分的其中一員。 打破旅人與非旅人的界線 「 UNPLAN 」如其名,以「與非預期的人、事 、 物相遇」為理念, 1 樓的餐廳( Lounge )除了住客外,一般的居民也能上門光顧,白天是咖啡廳,晚上搖身一變成為 Lounge Bar 。藉由開放式的空間打破旅人與非旅人的界線,創造旅人與居民「偶遇」的機會,讓旅人從居民的觀點理解日本, 也讓居 民從旅人的雙眼再次認識日本,使得旅店成為無國界的交流場域。(當然如果當天只想看電視配零食或動手下廚,也可以去位於 3 樓限住客使用的「交誼廳( common room )」,內有沙發、電視、冰箱以及簡單的廚房用具等。) 在聽到青年旅館內附設餐廳,到晚上還會變為 Lounge Bar 時,或許已經有人開始擔心起「噪音」的問題,畢竟日本建築隔音不佳是許多旅人的共同經驗(只要住過日本公寓的人一定能明瞭,日劇中與鄰居「雞犬相聞」的情節,可都是再寫實不過的日本日常)。 但「 U NPLAN 」的隔音效果極佳,甚至比許多大飯店都還好, 就算是最 靠近餐廳的 1 樓住宿區 ,也以 兩道門的設計增強隔音,所以完全不需擔憂「住宿品質」會受到餐廳影響。 超乎旅人想像的貼心 而經營者體貼旅人的心意,也展現於旅店內的各個角落,實在讓人很難不被那細 膩的用心感動。例如,出門在外難...

前進日本,必修潛規則-血型行不行

在台灣只要一聊到星座話題,瞬間人人都成了占星師,各有各的理論,七嘴八舌的好不熱鬧;但若將時空背景換成日本,這下子可能換來眾人的一臉迷茫,因為大部分的日本人,不但沒有基礎的星座概念,誇張一點的甚至連自己是什麼星座都搞不清楚。所以在日本要想炒熱現場氣氛拉近彼此距離,不能聊星座,而是要開啟「血型」話題,但前提是,你的血型可絕對不能是地雷血型,否則…… 據統計 在日本,約有40%的人曾遭遇過血型霸凌。 只不過是個血型,有這麼嚴重嗎? 關於血型與個性分析,內容上台灣與日本並沒有太大的差異,但兩國國民對於這些性格的接受度可就天南地北完全不同了。例如追求完美的A型,在台灣大多被視為「龜毛又難搞」,但這讓台灣人頭疼的血型,在日本卻是人氣排行榜的第一名;相反的,在台灣被視為隨和好相處的B型,到了日本卻成了最糟糕的血型。 在還不了解日本人的血型觀時,一直不懂為什麼每當說出自己是B型後,現場的空氣總會瞬間凝結個半秒鐘,接著眼前的日本人就會露出一副「原來你是這種人啊!」的詭異表情。直到許久之後,才知道在那結凍的半秒鐘,日本人內心所想的是「天呀!這種我行我素又不合群的人肯定很難相處……」。 而且日本人對於B型的偏見,可是已經達到「 血型霸凌(ブラハラ) 」 ① 的程度,據說有些企業甚至不願聘用B型人當員工,以致於日本勞委會(厚生勞働省)還得出面呼籲「血型與工作能力是完全沒有關係的」,並對於要求職者在履歷表填寫血型的企業進行關切。此外,這股血型風向還曾被用於選戰之中,日本總理麻生太郎在選舉時,曾公開在官網表示「自己的血型是A型,而對手小澤一郎則是B型」。 日本勞委會 ( 厚生勞働省) 還曾正式發表「 血型與性格的診斷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」的言論,可見血型罷凌的情況並非個案。 究竟是歷史的原罪,還是弱勢的悲哀 至於為什麼日本人會如此討厭B型呢?原因則眾說紛紜,就歷史學派的說法而言,在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家制度下,人民必需嚴格遵守階級與分工制度,因此養成日本社會根深蒂固的群體意識,於是容易不守規矩又不合群的B型,在日本自然受到排擠。 就生物學派的角度來說,根據 衛生署血液中心 的統計,在日本A型人口最多,占比高達40%,而性格和A型南轅北徹的B型,則屬於弱勢族群只佔了20%,所以在守規矩又具團體性的A型社會中,討厭束縛且自我意識偏高的B型,當然很容易就被白眼看待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