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-以藝術為媒介開啟城市與鄉村間的新可能

正如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的藝術總監北川富朗所言:「藝術是催化劑,瀨戶內海人的微笑與自然才是主軸」讓藝術走出美術館的高牆融入生活之中,擁抱土地與人民,這場藝術祭不單是個展演藝品的活動,更進一步透過藝術開啟了居民與遊客間對話與交流的契機。

從日漸凋零的荒島翻轉為享譽國際的藝術之島

位處於四國的香川縣與鄰近的德島縣、愛媛縣、高知縣相比,土地面積最小、離島最多(有一百多座的無人島)。在觀光產業上不像德島擁有備受矚目的傳統文化「阿波舞」,也不像高知縣有坂本龍馬的加持,就連農業也不如香媛的精緻化農業知名。隨著高度都市化的影響下,香川縣和日本其他偏鄉一樣,面臨著人口外移,經濟衰退、高齡化等問題。就連曾因地利之故,被視為承接新文化要地的瀨戶內海,也在時代的變遷中,漸漸喪失活力,而島上特有的文化,也在人口流失與老化的情況下面臨無人傳承的困境。

在藝術祭之前,位處劣勢的香川縣,曾被笑稱是個除了烏龍麵之外什麼也沒有的地方,直到香川縣政府得知在日本新潟縣有個以農田為舞台的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」,這才開啟了香川縣翻轉的契機。參觀完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」後,香川縣政府立刻邀請策展人北川富朗前來,討論在香川縣舉辦藝術季的可能性,並同時邀約長期致力將直島打造為藝術之島的福武集團一起參與。

2010年第一屆的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吸引了93萬人次,遠遠超越了香川縣政府的預期;2013年第二屆人數攀升到107萬人次;今年(2016)第三屆更預計人數會成長15%。藝術季所帶動的觀光人潮,粗估可創造上百億日圓的經濟效應,但香川縣政府卻表示,舉辦這個藝術季「不是為了促進觀光」「舉辦這藝術祭最大的目的,是希望以現代藝術作為活絡當地的媒介,進而解決人口外移的問題。」

藝術是種手段,爺爺奶奶的笑容才是目的

由於藝術祭不以觀光為主要訴求,所以打從一開始就確立三年舉辦一次的基本方針,讓居民在藝術祭開始前有充分理解與參與的機會,藝術祭結束後有足夠的休養生息的時間。在今年第三季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的序言中,藝術總監北川富朗一開始就表示「了要迎接第三屆的瀨戶內海藝術祭,必需再次確認舉辦這活動的『初心 是來自於,讓島上的爺爺奶奶再次展開笑顏』

舉辦藝術祭前,北川富朗逐一走訪那些逐漸凋零的島嶼,親身與居民接觸,傾聽每個島嶼的美麗與哀愁。當島嶼失去孩童的歡笑聲、青壯年的喧囂聲……與海相隔的孤寂讓許多爺爺奶奶都曾絕望地說過「下次和子女見面時,應該就是在我的葬禮了吧」。面對這人口嚴重失衡的偏鄉環境,北川富朗提出「藝術嬰兒論」,他說「藝術就像新生的嬰兒一樣,需要花費時間照顧,但是它能讓所有人凝聚在一起。一起照顧這個嬰兒(藝術)的人,彼此會產生聯結,這就是藝術的力量。」

不同於高掛於美術館內遙不可及的藝術品,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所提倡的藝術是融於生活之中,與土地相互呼應的創作,像是男木島的「ONBA FACTORY」改造小推車(母乳車)計畫,創作靈感來自於當地居民礙於地形限制,必需倚靠小推車搬運民生物資。於是「ONBA FACTORY」團隊在原先陽春的小推車上注入了藝術的元素,讓老奶奶推著小推車的日常成為島內另一種風景。又或是小豆島土庄港著名的地標「太陽的贈禮」,韓國藝術家崔正化以小豆島盛產的橄欖為發想,創作出金色橄欖葉環繞而成的桂冠雕塑橄欖葉片上的文字,則是島上小學生們各自對於未來的期許與夢想。
透過藝術家的眼睛,重新發現島嶼之美,藉由藝術品的製作與島上居民產生聯結,居民再將參與的經驗分享給來訪的旅客……或許在這場藝術祭中,藝術只是種手段,創造都市與農村的對話空間才是真正的核心。

【同場加映】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履歷表學問大!台、日習慣大不同

原先打算從阿蘇這一站開始,就要進入打工的找工作階段,但在抵達的當天,看著四周綠油油的稻田就決定作罷,立刻改將這段換宿生活,定調為「好好觀光&打工前的準備」。但不知道是 Guest House 老闆娘 Tomo 常聽我哀嚎著擔心之後找不到工 作, 而心生憐憫,還是老天爺覺得拿著打工度假簽證的 我, 不能老是在度假,於是在某個午後 Tomo 突然問我:「梅雨季節時剛好是 Guest House 的淡季,所以我在空檔時會去打工,你要不要一起來呢?」對於這天上掉下來的工作,我豈有拒絕的道理。在一口答應後,著手準備日文履歷才發現,原來台日習慣如此大不同。 圖說:這款專為打工設計的打工版履歷表,裡面除了「履歷書表格紙」外,還有專用的信封袋(封口處有貼心的上膠設計),甚至還附有黏貼大頭照的雙面膠片,這也太貼心了吧! ‧打字 NG ! 原以為日文履歷,就是把中文版的履歷改成日文,再調整一下格式就差不多了,但 Tomo 卻帶我去百元商店挑選履歷表。而這些看似大同小異的履歷表,竟還細分著 A 4 版、 B5 版、一般求職版、轉業版、打工版等種類,不禁讓我好奇了起來,難道日本人到現在都還在手寫履歷表? 「用手寫的履歷比較有誠意,而且公司可以從應徵者的字跡中,看出他對工作的態度,如果連履歷表都寫的潦潦草草,那做起事來一定也是馬馬虎虎的……」聽完 Tomo 的解說後忽然明白,為什麼日本出版了這麼多「教人寫出漂亮字體的書」。 ( PS :由於日本跨國際的外商公司越來越多,所以近年也有接受電腦版履歷的公司,但心意滿分的手寫履歷還是主流。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‧藍筆 NG ! 買完履歷表後,回 Guest House 拿起藍色原子筆準備開始寫履歷,這時 Tomo 又一臉疑惑的問我「ㄟ!...

蘊含著旅人之心的設計旅店--神樂坂青年旅館「UNPLAN」

2016年4月一開幕就受到日本媒體注目,同年隨即拿下JCD日本商環境設計協會(JCDデザインアワード)銀獎,在 「 Booking.com 」、「 agoda 」 等國際訂房網的顧客評鑑中,始終維持在9分以上的高評價(滿分10分)……實在很難想像這所形容的是一間,一晚只需4500日幣(1300台幣左右)的青年旅館──「UNPLAN」。 唯有旅人才真正了解旅人 經營者福山大樹,高中時在瑞典當過交換生,大學時參與國際交流社團,並以背包客的身份旅行過 50 幾個國家 。他 豐富的旅行經驗, 讓他在規劃青年旅館「 UNPLAN 」時,不只是貼近旅人的需求,更超乎旅人的想 像。 雖然如此,當日本友人將這間履歷亮眼的旅店「 UNPLAN 」推薦給我時,我對於這些評價的可信度其實是相當懷疑的,畢竟如此耀眼的光環竟是來自於一間價位中下的青年旅館( Guest house ),實在太不尋常了。卻沒料到入住後,我也成為在住宿網上給予極高評分的其中一員。 打破旅人與非旅人的界線 「 UNPLAN 」如其名,以「與非預期的人、事 、 物相遇」為理念, 1 樓的餐廳( Lounge )除了住客外,一般的居民也能上門光顧,白天是咖啡廳,晚上搖身一變成為 Lounge Bar 。藉由開放式的空間打破旅人與非旅人的界線,創造旅人與居民「偶遇」的機會,讓旅人從居民的觀點理解日本, 也讓居 民從旅人的雙眼再次認識日本,使得旅店成為無國界的交流場域。(當然如果當天只想看電視配零食或動手下廚,也可以去位於 3 樓限住客使用的「交誼廳( common room )」,內有沙發、電視、冰箱以及簡單的廚房用具等。) 在聽到青年旅館內附設餐廳,到晚上還會變為 Lounge Bar 時,或許已經有人開始擔心起「噪音」的問題,畢竟日本建築隔音不佳是許多旅人的共同經驗(只要住過日本公寓的人一定能明瞭,日劇中與鄰居「雞犬相聞」的情節,可都是再寫實不過的日本日常)。 但「 U NPLAN 」的隔音效果極佳,甚至比許多大飯店都還好, 就算是最 靠近餐廳的 1 樓住宿區 ,也以 兩道門的設計增強隔音,所以完全不需擔憂「住宿品質」會受到餐廳影響。 超乎旅人想像的貼心 而經營者體貼旅人的心意,也展現於旅店內的各個角落,實在讓人很難不被那細 膩的用心感動。例如,出門在外難...

前進日本,必修潛規則-血型行不行

在台灣只要一聊到星座話題,瞬間人人都成了占星師,各有各的理論,七嘴八舌的好不熱鬧;但若將時空背景換成日本,這下子可能換來眾人的一臉迷茫,因為大部分的日本人,不但沒有基礎的星座概念,誇張一點的甚至連自己是什麼星座都搞不清楚。所以在日本要想炒熱現場氣氛拉近彼此距離,不能聊星座,而是要開啟「血型」話題,但前提是,你的血型可絕對不能是地雷血型,否則…… 據統計 在日本,約有40%的人曾遭遇過血型霸凌。 只不過是個血型,有這麼嚴重嗎? 關於血型與個性分析,內容上台灣與日本並沒有太大的差異,但兩國國民對於這些性格的接受度可就天南地北完全不同了。例如追求完美的A型,在台灣大多被視為「龜毛又難搞」,但這讓台灣人頭疼的血型,在日本卻是人氣排行榜的第一名;相反的,在台灣被視為隨和好相處的B型,到了日本卻成了最糟糕的血型。 在還不了解日本人的血型觀時,一直不懂為什麼每當說出自己是B型後,現場的空氣總會瞬間凝結個半秒鐘,接著眼前的日本人就會露出一副「原來你是這種人啊!」的詭異表情。直到許久之後,才知道在那結凍的半秒鐘,日本人內心所想的是「天呀!這種我行我素又不合群的人肯定很難相處……」。 而且日本人對於B型的偏見,可是已經達到「 血型霸凌(ブラハラ) 」 ① 的程度,據說有些企業甚至不願聘用B型人當員工,以致於日本勞委會(厚生勞働省)還得出面呼籲「血型與工作能力是完全沒有關係的」,並對於要求職者在履歷表填寫血型的企業進行關切。此外,這股血型風向還曾被用於選戰之中,日本總理麻生太郎在選舉時,曾公開在官網表示「自己的血型是A型,而對手小澤一郎則是B型」。 日本勞委會 ( 厚生勞働省) 還曾正式發表「 血型與性格的診斷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」的言論,可見血型罷凌的情況並非個案。 究竟是歷史的原罪,還是弱勢的悲哀 至於為什麼日本人會如此討厭B型呢?原因則眾說紛紜,就歷史學派的說法而言,在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家制度下,人民必需嚴格遵守階級與分工制度,因此養成日本社會根深蒂固的群體意識,於是容易不守規矩又不合群的B型,在日本自然受到排擠。 就生物學派的角度來說,根據 衛生署血液中心 的統計,在日本A型人口最多,占比高達40%,而性格和A型南轅北徹的B型,則屬於弱勢族群只佔了20%,所以在守規矩又具團體性的A型社會中,討厭束縛且自我意識偏高的B型,當然很容易就被白眼看待。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