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策展人北川富朗如何以「藝術」翻轉地方

近年來討論度最高的藝術祭,非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莫屬。無論是因為它打破了傳統藝術品只能遠觀而不能褻玩的界線,讓藝術融入生活之中;或是它讓日漸凋零的荒島,翻轉為享譽國際的藝術之島;或是因為它以藝術為橋梁,振興地方經濟,活絡農村發展……。總之,在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成功引發各界迴響下,如今「地方藝術祭」已在日本遍地開花,策展人北川富朗更成了日本藝術、政經、旅遊等各界的焦點人物。

但或許是因為北川富朗所策劃的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」和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這兩大藝術祭光芒過於耀眼,所以在大部分關於北川富朗的報導中,對於他初試啼聲之作「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(ファーレ立川)」,不是被輕輕帶過就是直接被忽略。

直到看過《Discover Japan-藝術之旅,日本魅力再發現!(アート旅でニッポンの魅力再発見!)》一書後,才發現原來北川富朗對於地方藝術祭的概念,可是從20年前的「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」就開始的。有鑑於這方面的華文資料較少,因此就以粉絲的心情,將這篇介紹文翻譯成中文,和大家一起分享。

※譯自《Discover Japan-藝術之旅,日本魅力再發現!(アート旅でニッポンの魅力再発見!)》P97~P99

【北川富朗 VS. 北川一成 對談】

ART FRONT GALLERY  北川富朗(受訪者)
擔任國內外各類美術展、藝術展的策劃者,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等藝術展演活動的藝術總監,籌備各種地方與藝術結合的企畫。

GRAPH  北川一成(採訪者)
設計公司GRAPH的負責人與主要設計師。以製作出「捨不得丟掉的印刷品」為目標與創作出能提高管理資源的設計提案,在國內外獲得高度的評價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請問北川富朗
偏鄉需要藝術的理由是什麼?

現在,非常盛行在鄉村舉辦藝術祭,但藝術祭不光只是展示藝術品而已,重要的是能藉此將彼此串連起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北川一成:由北川富朗先生親手策劃的「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(ファーレ立川)」,已經邁入20週年了。像這樣將藝術品展示於街道上的策展方式,在當時可是相當少見的呢。

北川富朗:「立川」曾作為美軍基地,所以在重建時,如果以「都市機能」作為規劃的重點,那它(立川)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機能完善,卻缺少溫度的地方;因此我總覺得要做些什麼才行,於是就提案參與競標。

北川一成:那是個怎樣的提案呢?

北川富朗:我最初的想法是「讓街道本身就很有意思」。被選中的企畫,就是在這個概念上,添加各種要素;所謂各種要素,就是在藝術上,盡可能地不設限創作者的國籍、呈現方法、概念主題等,簡單來說就是盡量挑選形式、顏色不同的作品,讓整體更加豐富有趣。

就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樣,柏林圍牆倒塌、蘇聯解體,那是個洋溢著多元樣貌的年代,所以我想能表現出當代多元性的創作者,應該也能為街頭注入活力吧!不過在此之前,公共藝術的展現方式,都是固定擺放在高樓大廈正中央的廣場內,但這樣的呈現方式一點也不有趣,再加上也沒有這樣的空間,所以就將藝術品裝置於,像是通風管等具有機能性的設施上或是人行道上等。

北川一成:能隨處接觸到藝術真品,這可說是劃時代的提案呢。

北川富朗:穿梭於街道時,一面欣賞著藝術,然後因為接觸而萌生好感。這就是在地生活與藝術間,關係越來越密切的原因。

北川一成:參與「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」的藝術家們,是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,所憧憬的新銳創作者們。如今這些人也都成了各界的權威,當初您能將這些優秀人士聚集在一起,真的很厲害呢。

北川富朗:那時還曾親自到創作者家中進行溝通呢。現在回想起來,真的很感謝大家都願意參與。

北川一成:之後您還策劃了「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」和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等,想請問北川富朗先生挑選藝術家的標準是什麼呢?

北川富朗:大部分的藝術祭都會組織委員會,再由委員會挑選參與的藝術家。但是這樣做的話,就會變成以過往的功績作為選才標準,導致每次所選出來的創作者都是那幾個人。所以只要是我覺得不錯的藝術家,就算沒有任何代表作,我也會讓他參與。不過也因為這樣,我被抨擊得很厲害(笑)。

現在日本約有150個藝術祭,幾乎都是採用委員會制,因此很容易一直看到相同的藝術家出現,所以由我親自規劃的這 2、3個藝術祭,不採用合議制應該也沒關係吧!

北川一成:您相當重視多元性呢。不過也正因藝術各有不同,所以才能創造對話。我個人認為透過身體所感受到的藝術,能拓展人們的視野。但在一般的美術展中,觸摸和攝影等行為都是被禁止的。所以,以「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」為首,由北川富朗先生所策劃的藝術祭,很能引起我的共鳴,如今能有機會一起工作,讓我覺得很不可思議,也非常開心。

北川富朗:藝術不一定非要存在於像美術館那樣的白色箱子中,也能發生在鄉村之中。當藝術家置身於大自然中進行創作時,也會隨著環境逐漸產生變化,而這正是地方藝術祭有趣之處。即使是非常忙碌的藝術家,也必需要配合時間來到鄉下,而當藝術家和在地居民聚集在一起時,也有可能會因為做錯事而被打屁股呢,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意思。

雖然大眾很容易聚焦於「以藝術吸引遊客」、「活化當地」等面向,但對於藝術家來說,由於自身和當地產生連結,所以在創作作品時,很自然地會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創作靈感。因此在地生活、當地居民與藝術家之間的接觸,對於藝術品而言,也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。

北川一成:聽起來很棒呢!

北川富朗:對於藝術家來說,這是個愉快的創作過程;而對於作品來說,這些愉快的過程都會表現在作品之中,因此不論是在日本哪個地方舉辦藝術祭,優秀的藝術家們都會願意參與。相反地,如果創作過程讓人不舒服,那藝術家們多半也會卻步吧。況且,就算傑出的藝術家們都願意來參與,我們也不想以所謂美術館的模式呈現,設置強度太高的藝術品,純粹只是想讓街頭巷尾加入藝術的因子,變得更有意思而已。

這同時也是為了不希望觀光客只在舉辦大型活動或藝術祭時才來,如果能透過藝術家的觀點和作品來展現該地的魅力,就能讓旅客願意在活動以外的時間多次到訪,這樣也能解決地方人口數過少的一大問題。此外,也要讓當地居民擁有能自行孕育出在地的魅力,並對外發出訊息的能力,這也是活用藝術的一大重點。

北川一成:並不是只將藝術品陳列起來,就靜靜地等待客人到來。

北川富朗:藝術祭是非常費力的,而且製作和營運都需要錢。就像對待「小嬰兒」一樣,需要耗費許多精力守護與照顧。而這部分也是與在地居民關係最密切的,需要他們主動的幫忙,讓藝術和人們產生連結,讓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逐漸發生變化。

北川一成:所以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這次(2016年)除了藝術之外,也開始著重飲食方面的推廣?

北川富朗:當要吸引其他地區的人們前來時,以「只有這邊才吃得到的食物」為號召,不是最有魅力的嗎?像我被邀請去演講時,雖然討厭演講,但卻告訴對方:「如果也能參與當地秋收割稻的話,那我就順便去演講吧(笑)」。「只有當地才能體驗到的事物」是每個來訪者都想追求的。以前許多藝術家特地到鄉下去,卻還是只能吃便利商店的食物,這情況並不只發生在瀨戶內海地區,因此這次「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」,不但要讓人期待瀨戶內海的食之味,還要舉辦期間限定的活動,以料理為號召,展現出當地獨有的魅力。

北川一成:我非常嚮往這樣的工作,「誘發對話,創造出超乎客戶期待的成果」。地方藝術祭,正是以藝術擴展雙方對話的活動,讓當地人與藝術,藝術與參觀者,當地人與參觀者,當地居民彼此之間……孕育出各種多元化的對話。



註①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:
三年一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始於2000 年,為世界最大型的國際戶外藝術節。以農田作為舞台,藝術作為橋樑,連繫人與自然,試圖探討地域文化的承傳與發展,重振在現代化過程中日益衰頹老化的農業地區。「大地藝術祭」是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、當地人民的智慧以及社區的資源,共同振興當地農村的面貌。

註②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:
以瀨戶內海島嶼群為舞台所舉辦之當代藝術國際藝術節。每三年舉辦一次,首次舉辦為2010年。瀨戶內海諸島中保有傳統文化以及自然景觀,但是現今諸島隨著高齡化、人口過稀而漸失活力。藉由舉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,構築島內居民與世界各地來訪者交流的橋樑並為其注入活力,應島嶼傳統文化及美麗的自然景觀而生之當代藝術,向世界展現瀨戶內海的魅力,目標成為世界各地的「希望之海」。

註③FARET立川公共藝術工程:
FARET 立川是將舊美軍基地進行重建的開發計劃,完成於 1994 年 10 月 13 日。為了改變人們對立川的印象,要從「軍事基地」轉變為「文化城市」,立川市決定將藝術定為城市文化的基礎,並且規劃將藝術融入城市之中。新的城市名為「FARET 立川」,取自於意大利語「FARE(意為創造、新生)」和立川(Tachikawa)的首字母「T」所組成。


【同場加映】
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-以藝術為媒介開啟城市與鄉村間的新可能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履歷表學問大!台、日習慣大不同

原先打算從阿蘇這一站開始,就要進入打工的找工作階段,但在抵達的當天,看著四周綠油油的稻田就決定作罷,立刻改將這段換宿生活,定調為「好好觀光&打工前的準備」。但不知道是 Guest House 老闆娘 Tomo 常聽我哀嚎著擔心之後找不到工 作, 而心生憐憫,還是老天爺覺得拿著打工度假簽證的 我, 不能老是在度假,於是在某個午後 Tomo 突然問我:「梅雨季節時剛好是 Guest House 的淡季,所以我在空檔時會去打工,你要不要一起來呢?」對於這天上掉下來的工作,我豈有拒絕的道理。在一口答應後,著手準備日文履歷才發現,原來台日習慣如此大不同。 圖說:這款專為打工設計的打工版履歷表,裡面除了「履歷書表格紙」外,還有專用的信封袋(封口處有貼心的上膠設計),甚至還附有黏貼大頭照的雙面膠片,這也太貼心了吧! ‧打字 NG ! 原以為日文履歷,就是把中文版的履歷改成日文,再調整一下格式就差不多了,但 Tomo 卻帶我去百元商店挑選履歷表。而這些看似大同小異的履歷表,竟還細分著 A 4 版、 B5 版、一般求職版、轉業版、打工版等種類,不禁讓我好奇了起來,難道日本人到現在都還在手寫履歷表? 「用手寫的履歷比較有誠意,而且公司可以從應徵者的字跡中,看出他對工作的態度,如果連履歷表都寫的潦潦草草,那做起事來一定也是馬馬虎虎的……」聽完 Tomo 的解說後忽然明白,為什麼日本出版了這麼多「教人寫出漂亮字體的書」。 ( PS :由於日本跨國際的外商公司越來越多,所以近年也有接受電腦版履歷的公司,但心意滿分的手寫履歷還是主流。)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‧藍筆 NG ! 買完履歷表後,回 Guest House 拿起藍色原子筆準備開始寫履歷,這時 Tomo 又一臉疑惑的問我「ㄟ!...

蘊含著旅人之心的設計旅店--神樂坂青年旅館「UNPLAN」

2016年4月一開幕就受到日本媒體注目,同年隨即拿下JCD日本商環境設計協會(JCDデザインアワード)銀獎,在 「 Booking.com 」、「 agoda 」 等國際訂房網的顧客評鑑中,始終維持在9分以上的高評價(滿分10分)……實在很難想像這所形容的是一間,一晚只需4500日幣(1300台幣左右)的青年旅館──「UNPLAN」。 唯有旅人才真正了解旅人 經營者福山大樹,高中時在瑞典當過交換生,大學時參與國際交流社團,並以背包客的身份旅行過 50 幾個國家 。他 豐富的旅行經驗, 讓他在規劃青年旅館「 UNPLAN 」時,不只是貼近旅人的需求,更超乎旅人的想 像。 雖然如此,當日本友人將這間履歷亮眼的旅店「 UNPLAN 」推薦給我時,我對於這些評價的可信度其實是相當懷疑的,畢竟如此耀眼的光環竟是來自於一間價位中下的青年旅館( Guest house ),實在太不尋常了。卻沒料到入住後,我也成為在住宿網上給予極高評分的其中一員。 打破旅人與非旅人的界線 「 UNPLAN 」如其名,以「與非預期的人、事 、 物相遇」為理念, 1 樓的餐廳( Lounge )除了住客外,一般的居民也能上門光顧,白天是咖啡廳,晚上搖身一變成為 Lounge Bar 。藉由開放式的空間打破旅人與非旅人的界線,創造旅人與居民「偶遇」的機會,讓旅人從居民的觀點理解日本, 也讓居 民從旅人的雙眼再次認識日本,使得旅店成為無國界的交流場域。(當然如果當天只想看電視配零食或動手下廚,也可以去位於 3 樓限住客使用的「交誼廳( common room )」,內有沙發、電視、冰箱以及簡單的廚房用具等。) 在聽到青年旅館內附設餐廳,到晚上還會變為 Lounge Bar 時,或許已經有人開始擔心起「噪音」的問題,畢竟日本建築隔音不佳是許多旅人的共同經驗(只要住過日本公寓的人一定能明瞭,日劇中與鄰居「雞犬相聞」的情節,可都是再寫實不過的日本日常)。 但「 U NPLAN 」的隔音效果極佳,甚至比許多大飯店都還好, 就算是最 靠近餐廳的 1 樓住宿區 ,也以 兩道門的設計增強隔音,所以完全不需擔憂「住宿品質」會受到餐廳影響。 超乎旅人想像的貼心 而經營者體貼旅人的心意,也展現於旅店內的各個角落,實在讓人很難不被那細 膩的用心感動。例如,出門在外難...

前進日本,必修潛規則-血型行不行

在台灣只要一聊到星座話題,瞬間人人都成了占星師,各有各的理論,七嘴八舌的好不熱鬧;但若將時空背景換成日本,這下子可能換來眾人的一臉迷茫,因為大部分的日本人,不但沒有基礎的星座概念,誇張一點的甚至連自己是什麼星座都搞不清楚。所以在日本要想炒熱現場氣氛拉近彼此距離,不能聊星座,而是要開啟「血型」話題,但前提是,你的血型可絕對不能是地雷血型,否則…… 據統計 在日本,約有40%的人曾遭遇過血型霸凌。 只不過是個血型,有這麼嚴重嗎? 關於血型與個性分析,內容上台灣與日本並沒有太大的差異,但兩國國民對於這些性格的接受度可就天南地北完全不同了。例如追求完美的A型,在台灣大多被視為「龜毛又難搞」,但這讓台灣人頭疼的血型,在日本卻是人氣排行榜的第一名;相反的,在台灣被視為隨和好相處的B型,到了日本卻成了最糟糕的血型。 在還不了解日本人的血型觀時,一直不懂為什麼每當說出自己是B型後,現場的空氣總會瞬間凝結個半秒鐘,接著眼前的日本人就會露出一副「原來你是這種人啊!」的詭異表情。直到許久之後,才知道在那結凍的半秒鐘,日本人內心所想的是「天呀!這種我行我素又不合群的人肯定很難相處……」。 而且日本人對於B型的偏見,可是已經達到「 血型霸凌(ブラハラ) 」 ① 的程度,據說有些企業甚至不願聘用B型人當員工,以致於日本勞委會(厚生勞働省)還得出面呼籲「血型與工作能力是完全沒有關係的」,並對於要求職者在履歷表填寫血型的企業進行關切。此外,這股血型風向還曾被用於選戰之中,日本總理麻生太郎在選舉時,曾公開在官網表示「自己的血型是A型,而對手小澤一郎則是B型」。 日本勞委會 ( 厚生勞働省) 還曾正式發表「 血型與性格的診斷是毫無科學根據的 」的言論,可見血型罷凌的情況並非個案。 究竟是歷史的原罪,還是弱勢的悲哀 至於為什麼日本人會如此討厭B型呢?原因則眾說紛紜,就歷史學派的說法而言,在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家制度下,人民必需嚴格遵守階級與分工制度,因此養成日本社會根深蒂固的群體意識,於是容易不守規矩又不合群的B型,在日本自然受到排擠。 就生物學派的角度來說,根據 衛生署血液中心 的統計,在日本A型人口最多,占比高達40%,而性格和A型南轅北徹的B型,則屬於弱勢族群只佔了20%,所以在守規矩又具團體性的A型社會中,討厭束縛且自我意識偏高的B型,當然很容易就被白眼看待。...